第二,是新时代观念和原生家庭宗族旧俗的矛盾。
即使新一代年轻人多已不在意彩礼的价格,可一旦谈婚论嫁,两个人的事情就会变成两个家庭的事情,两个家庭就会牵扯进当地的风俗文化。
在河南吕楼村,彩礼可以根据女方的学历“定价”:本科15万,大专12万,中专10万。
部分农村,彩礼流行“三斤三两”(14.35万),“万紫千红一片绿”(约15万)。
更有甚者,如知乎网友“邻居王叔叔”说起自己的前任:
“她爸妈要求在村里摆88桌流水席,任谁来都能吃,这样才有面子。另外还要8斤8两百元大钞(约40万人民币),市区100平方以上的新房子,以及30万以上的车。”
即便新人不在意彩礼的数额,但总扛不住父母的坚持和地方的风俗。
他们可能熬过了风风雨雨,但未必熬得过外界的眼光和红红绿绿的钞票。
时代在变,镶嵌在男男女女婚姻中的这道羁绊,却从未消失。
前有河南安阳陈老汉,耗尽家财又背上20多万元债务,为孩子办婚事。
谁知新郎在洞房花烛夜与新娘争论11万彩礼,激烈争吵时用锤子砸向新娘的头部致其丧命。
后有徐州打工仔,因薪资微薄拿不出彩礼钱,被未婚妻抛弃,一时想不开欲跳楼轻生。
甚至不乏收到彩礼却被婆家视为“人身权利让渡”的新妇,频频哭诉。
彩礼这座大山,不管压在哪一方身上,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。
实际上,要不要彩礼、彩礼的多寡,都未必和婚姻的幸福挂钩。
有网友罗列了婚后婆家的四种态度:
要彩礼:这是我的好媳妇,要珍惜;这是我花钱买来的媳妇,所以必须给我做牛做马生儿子;
不要彩礼:这是我的好媳妇,要珍惜;这媳妇不值钱,所以不用在乎。
所以,婚姻幸不幸福和彩礼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,跟人品才有因果关系。
同样是知乎,一个匿名的姑娘写下自己的故事:
订婚的时候,公婆说“新时代夫妻不搞腐朽传统”,不给彩礼,她接受了。
到了该办婚礼的时候,公婆说“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,我们就不掺和你们婚礼的事情了”,于是因买房耗完积蓄的她和老公,没有婚礼。
备孕的时候老公查出来弱精症,可能要试管,婆婆担忧道,“别做试管,我儿太受罪,领养吧。”
复查发现是乌龙,婆婆立刻变脸,“你们怀上赶紧去查查男女,如果是女孩就打掉重怀吧。”
之后怀孕、坐月子,婆婆说“还是自己妈妈来照顾比较好,毕竟亲妈更方便”,她和她妈妈笑呵呵接受了。
过了产假,谈到工作问题,公婆说,“现在是新社会,妇女能顶半边天,儿媳妇你要好好工作,不挣钱不行啊。”
说到家务,公婆又改口“家务就该女人干,男主外女主内是传统嘛”。
孩子姓氏,是她和老公猜拳三局两胜的结果,随她姓。
公婆暴怒,“出嫁从夫,你是我们老x家的人,孩子是我们家的根!”
……
结婚八年,她的公婆一直是对自己无利的就坚持“新观念”,对自己有利的就牢守“旧传统”。
然而每一次交锋,她老公都会坚定不移地站在她前面,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琐事提前解决。
“你们二老当初自愿选的,新式路线。”
“彩礼是陋习,过年一定要在婆家过就不是陋习?人家自己没有父母要陪了吗?”
所以你看,选对了人,即使没有彩礼支撑,心底的温度,也足以对抗现实的冰冷。
记得那个讲述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视频博主@王慧玲,曾说过一段话:
“如果有一天女性的生育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自己想生就生,不想生就不生,没有人可以勉强的了女性。
社会也认可全职妈妈这个职业,并立法给予母亲和孩子生活保障。
如果我们走到这个阶段的话,我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彩礼。”
其实这段话,也可以这么理解:
如果有一天男性能够承认并重视女性的生育成本,心疼老婆可能会付出的产后感染、大出血、妊娠纹、肥胖症、小便失禁、产后抑郁……
大家庭和小家庭皆认可女性在生活和职场上的付出,能够抛弃旧观念,正视性别平等的问题,感情里别掺杂生意。
如果彩礼回归到本质,单纯地作为婚姻的标识物,以一场优雅的仪式,为新人送去祝福和期许。
那么,那一串终归会被消耗完的数字,根本不会杀死爱情。
谁都知道,最重要的,还是那个能陪你走完一生的人。
谢谢
不要再发垃圾评论了。